善化寺
地理位置:山西省大同市永泰门内街
占地面积:20000平米
【历史沿革】
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山西大同城内永泰门内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13900多平方米。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两侧有观音殿和地藏殿。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的西面,有一座独具风格的普贤阁,它是一处单檐九脊顶方形楼阁。始建于唐。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大部毁于兵火,金初,该寺上首圆满大师主持重修。自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至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凡十五年始成。元代仍名普恩寺,并颇具规模。元史记载,曾有四万僧人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在此寺集会,作佛事活动。明代又予修缮,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始更称今名善化寺。寺亦为官吏习仪之所。
善化寺剪影
寺内建筑
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全国现存辽、金时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两侧有观音殿和地藏殿。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的西面,有一座独具风格的普贤阁,它是一处重檐九脊顶方形楼阁。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善化古寺
寺内景观
大雄宝殿是善化寺的主殿,也是寺内最大的殿堂。殿前有宽阔的月台,殿顶梁架构造雄伟,殿内斗拱形制多样,是一处具有民族传统的木构建筑。殿内,正中有五尊金身如来佛像,人称五方佛,是金代原作。大雄宝殿它是善化寺殿宇中惟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建筑。大殿立在高达3.3米的台基上,月台上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造的牌坊和钟鼓亭。大殿面阔7间,40.7米;进深5间,25.5米,单檐五脊顶。殿顶当心间有八角形藻井,内围列有两层斗拱,下层为七铺作,上层为八铺作,由下而上层层叠收。殿内亦采用减柱法配列支柱,空间开阔。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金代重修。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正中有平基藻井2间,余为彻上露明造。斗八藻井内围列斗拱两层,下层为七铺作,上层为八铺作,雕制精湛。其形制、手法均与大殿本身梁架结构和斗拱形制相同,为辽代遗构。殿内佛坛正中有泥塑金身如来五尊,端座于莲台,人称五方佛,是金代原作,法相庄严,姿态清雅,衣纹流畅,雕技高超,虽然经过历代彩绘修饰,但仍保留辽金塑像。
硕大的莲座镶有莲瓣、串珠、三角柿蒂及狮首等装饰,手法雄健,与其上之五如来佛像同为辽代遗物。周围还有弟子、菩萨恭谦敬谨。两侧是二十四诸天,这些立像高达2.5米左右,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形态各异,可看出他们的年龄、性格、文臣或是武将。其中塑造最为出色的是东侧六臂“日宫天子”和西侧“月宫天子”,日宫天子,眉目清秀,肌肤丰满圆润,身材修长,衣饰流畅,表情含蓄,善良慈祥,雕塑家把他们塑为女性,更见身姿婀娜,华贵不凡,那玉臂轻舒,富有动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宫天子与月宫天子塑像,犹如两位活着的贤惠、文静的少妇站在那里,确是金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不愧为精品杰作。西、南两壁绘有佛传故事画。左右设有钟鼓二楼。
大殿东侧为文殊阁遗址,西侧为金贞元二年所建普贤阁。普贤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乃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脊的辽式楼阁,采用平座暗层做法(即两明层之间有一暗层),尚存唐代楼阁遗风。细部结构许多处与辽清宁二年(1056年)所建应县木塔相似。1953年修缮时发现“ (金)贞元二年(1154年)一行造”题记,证明系金代重建。普贤阁结构精巧,形制古朴,高高耸立于寺院之内,建于金代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楼阁坐西向东,阁内置有木梯,可登阁远眺。阁南有琉璃烧制的五龙壁一座,色彩绚丽,富丽堂皇。旁侧一尊铁牛,保存完好,四肢健壮,楚楚动人,原在御河西岩,为镇压河妖,消除水患而铸造伫立。后移于此处。普贤阁和文殊阁为一对称的楼阁建筑,位于大殿与三圣殿间的东西两侧,又称东楼、西楼。东侧的文殊阁在民国初年毁于火灾,西侧的普贤阁是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修之物。坐西向东,面阔3间,进深3间,乃一座3间见方的两层楼阁,重檐九脊顶,下檐为平座,上檐施以斗拱,两檐均以筒瓦覆盖,外观精巧,比例匀称,乃研究中国辽金建筑的珍贵实物。
三圣殿,是善化寺的中殿,殿内中央三尊像为“华严三圣”。山门是寺内正门,内有天王塑像四尊,这四尊佛教护法神,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的印象。善化寺内,还有一座五龙壁,五龙色彩艳丽,给寺内增添了活泼欢快的气氛。三圣殿建于金天会六年(1128年),该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结构上探合宋辽建筑特点而独具风格,可谓金初代表性木构建筑。殿内四根立柱与四根辅柱支撑梁架,庑殿顶式。左右次间各出60度斜拱,形如怒放的花朵,金代斜拱盛行,硕大华丽者以此为最。殿内用四根金柱支撑梁架屋顶,是辽金减柱、移柱法的突出实例,充分显示出古代建筑之民族古朴风貌。内塑立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佛,右为普贤菩萨,左为文殊菩萨,称“华严三圣”,取名三圣殿。三圣佛像之前,有二位助侍菩萨侍立,佛坛后面有护法韦驮塑像,手持降魔杵,威武雄健无比。此殿还存有四通碑碣,为研究该寺之重要文献资料,论其建碑历史之最先,碑额雕刻之玲珑,碑文辞藻之华丽,碑刻书法之精湛,惟朱弁撰写之《金碑》誉为佼佼者。金羁朱氏于此寺达14年之久,目睹寺院重修经过而为之记,故不仅文采飞扬,且记载翔实可信。
山门亦为天王殿,单檐五脊顶,面阔5间,27米,进深两间,10米。当心间辟门。山门前后立有檐柱各6根,分布整齐;纵向另立中柱6根,共18根,内外柱一样高,凿削规整,形制美观,为现存金代山门中的巨构。山门悬“威德护世”匾额,字体敦厚有力。迄今,善化寺内收藏著不少文物,其中包括原大同市东门外御河西岸的镇河铁牛等。
更多内容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