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寺
地理位置:山西省临汾市西南隅
寺院住持:释德慈法师
占地面积:8000平米
【历史沿革】
临汾大云寺,原名宏藏寺,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为东晋十六国前凉升平七年(公元363年)张天锡所建造。
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七月重修后改名为大云寺。因屡遭地震、兵燹,寺庙一度受到破坏。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日本僧人沙门志满曾远渡重洋来凉州朝拜大云寺,并主持募化重修,被传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话。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过厅、大雄宝殿、金顶琉璃宝塔、藏经楼及配殿、厢房等,多为清康熙五四年(公元1716年)重修。
大云寺
寺内布局
大云寺把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供于一殿,称“三大士殿”,这在佛寺规制上是比较别致的;这或许也是武则天的“别出心裁”。按照佛典的解释,“大士”是菩萨的统称,菩萨品位仅次于佛,而观音和文殊、普贤三菩萨,虽已达到佛的境界,由于她们立誓要普救世上一切受苦众生,方愿成佛;然世间苦难无穷无尽,他们也就只好永远屈居菩萨之位。为了彰扬这三位菩萨的功德,所以称其为“大士”,以便同一般菩萨有所区别。
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曾改革科举制度,首开“女科取士”,她把中国最有影响的三位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封为“大士”,也是为了利用民间信仰,为她这个“弥勒佛”服务。这是复修三大士像。上坐的是观音大士,两旁立的是善财童子和龙女。骑狮的是文殊大士,骑象的是普贤大士。
大云寺雕塑
历史渊源
大云寺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因为一个特殊的事件而产生的一座特殊的寺院;这座寺院的创建与一个特殊的女人有关,她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公元690年,已当过皇后、皇太后的武则天想当皇帝,苦苦寻求合适的理由。在洛阳白马寺和尚冯小宝等人的帮助下,找到一本《大云经》,经书里写有“弥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这类的话。他们便利用这几句话推行“易世革命”,说武则天是“弥勒下生,当代唐作阎浮提主”。于是便改唐为周,做女皇帝,诏两京各州修大云寺,诵《大云经》,宣扬“君权神授”。一时间全国各州郡修起了大云寺。商州当时属于西京长安的“京畿之地”,所修大云寺颇为壮观。它前临丹江,后倚金凤山,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城外的叫上寺,城内的叫下寺。
历史同女皇开了个玩笑。公元705年,女皇的儿子李显恢复唐制,第一件事就是诏毁大云寺,全国各州的大云寺很快毁完。商州大云寺被地方官改名“西岩院”而幸存下来。到了元代至正年间,对商州大云寺进行大修,因大殿山墙的每块砖上都印有“大云寺”三个字,只好又把名字改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