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
【历史沿革】
曹山宝积寺简称曹山寺,为已有1200年的江南古寺,是中国三大古书—《辞海》、《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宗教辞典》都有全面记载的名刹古寺。它坐落在宜黄城西12.5公里的形如莲花瓣的曹山之中,占地52亩,山林400多亩。
基本概述
曹山寺始建于唐咸通(公元870—873)年间,由佛教禅宗、南岳清源法系弟子本寂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曹洞宗的祖庭。
曹山原名荷玉山,四周的山就像一朵朵的莲花瓣,曹山寺便坐落在莲花瓣当中,犹如一颗莲心。正对着寺庙的山叫供养山,它的形状就像一碗盛满的斋饭,供奉着菩萨,与供养山相对的是虎山,虎山的右边是龙山,它与虎山形成了龙虎之势,与四周的莲花瓣围抱着曹山寺,让曹山寺院端正坐落在正中广阔的空间,面对供养山,形成一个天然的大佛法坛。
《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中载:祖师本寂俗姓黄,名元证,法号本寂,系福建莆田人,19岁在福建灵山出家,25岁受戒,得到江西宜丰洞山高僧良介禅师真传,来到宜黄弘扬宗法,他在曹山“法席大兴,学者云萃,洞山之宗,至即为盛”,名扬四海,被称为“曹洞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故曹山宝积寺被称为“曹洞宗”祖庭。
宋明清历代《宜黄县志》和《宗教词典》多版记载:在我国、日本、东南亚、朝鲜多国,至今有千余座曹洞宗派系寺庙和上千万信徒。史载:宋朝嘉定16年(公元1223年),日本学僧道元(承阳大师)来华参禅,拜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师如净禅师为师3年,受禅宗和法衣而归,回日本建永平寺作为传播曹洞宗的根本道场,法系繁衍,至今教徒有800多万,寺庙15000多座。
本寂禅师在曹山传法31年,弟子过百,信徒数千。公元901年圆寂后就葬在曹山寺西侧的凤形坑,享年62岁。1743年,清雍正皇帝加封为“定藏元证禅师”,祖师塔于1983年修复。
藏经阁
寺院历史
曹山寺在唐以前,就有佛教信士居住,最初叫“今龙堂”,后由居士王若一改名为“何王观”(再名荷玉观),舍给本寂住持。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荷玉观改名为宝积寺(亦称“宝积禅院”),“宝积”最敕赐之名,因地处曹山,善信人具称“曹山寺”。咸通年间(860-874)初,本寂至洞山普利禅寺参学于释良价座下得承心印后,来到曹山。入住之后广开山门,讲经学法,光大良价创立的“五位君臣”之说。他驻锡曹山长达30余载,弘传释希迁“即是而其”,光大释良价所唱“五位君臣”法门,善接三根,大阐法音,广弘万品。正是这样以道合君臣,偏正互回,于是洞上宗旨发扬光大,四方参学者甚多,“洞山之宗,至即为盛”、“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变,就语接众”的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在此逐渐形成和完善。良价、本寂同被尊为创宗祖师,洞山、曹山均为曹洞祖庭。唐天复元年(901),62岁的释本寂在曹山圆寂,徒众于寺西百步之遥的凤形坑为之兴建全身塔,塔名“福圆”。清谢阶树有诗曰:“曹山传得洞山衣,要识千丝共一机,贝叶香留荷玉观,善男今日善皈依。”
本寂后,慧霞了悟、光慧元悟、羌慧智炬和法眼宗慧济法安禅师以及黄龙宗教法嗣释雅禅师、道震禅师相继住持。据《曹山寺碑记》载:曹山寺“布施之产,田畴遍野,竹树连云”,“鳏寡孤独,生则于食之,殁则殓埋之”,“如是者数百年”。从此年地幔,自本寂禅师开山至北宋,曹山寺十分兴盛。北宋末,经靖康之乱,其寺刚“变为荆棘瓦砾之坊。”经兴年间(1131-1162),殒石下落将曹山寺方太寮震坏,住持了如禅师得邓经出力修葺,同进对大雄宝殿禅堂等加以修复,使之面貌一新。数年之后,整座寺殿“雄丽靓深,为一时伟观”,“四方游客,日至千余,倍蓰他日”。宋邑人邓芑有诗曰:“宝积重来异昔年,修廊千步阔山边。南分灵派渠行玉,北敞高台花雨天。日照表林犹带润,云收翠崦淌尚藏烟,庞眉老子升猊坐,不惜家风示众贤。”当时,金兵南侵,战乱加剧,江淮一带寺庙被毁,僧众周走道途。一些偏僻小寺刚虑人多难维系,多“惧而不纳”,曹山住持刚以慈悲为心,广开山门,长开海单,收容逃难僧众,以至宝积寺内住僧数百,同时其法门之正、道风之严也随之远播四方。南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承阳大师(道元)来华参禅,师事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宁波天童寺如净法师三年,受曹洞宗禅法和法衣而归,建永平寺作为日本传布曹洞宗的根本道场,教徙以百万计,朝鲜、东南亚等地亦有不少曹洞宗信徙。元末,寺遭兵毁。明洪武年间,复遭兵燹。有谬姓高僧显化“任勤苦,剪蒿莱”、“修佛殿、建法堂、天王殿巍于前面,钟鼓楼列于东西”,“长廊环绕,居住鳞次”,把曹山寺整修得焕然一新,僧尼多达二百多人。明洪武六年(1373)显化将寺内积蓄的一千多担稻谷拿出来救济灾荒。明太祖知道后,特敕封显化为“斯道禅师”,赐寺额“宝积禅林”。后临济宗三十一开展万如禅师、三十二世行秀禅师相继住持。明代崇祯末年(1644)观心禅师应张知府、蔡县令之请,从崇仁龙济寺迁住曹山寺,着力经营,又重修三间十分壮观的大殿,时有僧徙数十。自本寂后,了如,慧霞了悟、光慧元悟、羌慧智炬、显化、观心等皆为各代名禅。据同治版〈宜黄县志〉记载,曹山寺有古铜钟、贝叶经、罗汉笠、卓锡泉、雨花崖、问津亭、显对崖、狮象关、七星面、钵盂山、将军墓、祖师塔诸灵迹。
药师殿
清初,本寂墓塔被毁。顺治十三年(1656),时为博山寺方丈的曹洞宗三十三世宗匠觉浪道盛禅师,偕徙墨历大智禅师等多人,主持重葬本寂灵骨并建塔铭。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仙源、智胜、明敏等禅师相继主持。道光时(1821年后)曹山寺逐渐衰落。道光五年(1825)重修曹山寺古墓,碑为青石板刻阴文,碑高1.5米,宽0.8.米,竖于曹山寺后,碑首刻篆体“有世安公墓碑”,右侧直刻碑题“曹山寺碑记”,记述了那时曹山寺“殿宇荒凉,香卸”已处衰败的凄景。民国期间,寺宇仅保留部分旧殿堂和一些佛像,有斋公照顾香火,但无僧尼住持。建国后,寺院无人管理,只有一户农民居住。“文化大革命”期间,曹山寺遭到严重的破坏,寺殿全被拆除,附近山上的历代禅师墓塔、塔铭碑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
寺庙修复
一九九三年春,为落实宗教政策、弘扬佛教历史文化、满足信众过正常宗教生活的愿望,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批准修复曹山宝积寺,并成立曹山寺修复委员会,规划曹山宝积寺工程三十三项,占地五十二亩,建筑总面积达一点四五万平方米;此举得到中国佛协的大力支持,赵朴初会长还亲笔题写了「曹山宝积禅寺」和「大雄宝殿」匾额。江西省佛协常务理事、副会长怀善法师任寺庙住持。
一九九四年六月,进山公路、高压电线、施工工棚先完成,到一九九五年六月,一座占地二百四十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六百三十平方米的三层仿古式客堂竣工。一楼为佛殿,由萍乡宝积寺转送的缅甸玉佛等佛像有序安放於殿内,赵朴初会长「曹山宝积禅寺」匾额题书复制于门楣。二、三楼为客厅及僧房。此後不久,斋堂、厨房、观音堂相继落成,实现了修复曹山寺第一期工程计划,奠定了全面修复的良好基础。自此,曹山寺法轮启动,香烟缭绕,千年古刹重放异彩、曹洞祖庭再现庄严的愿望正在逐步实现。
更多内容请上:众善寺院建筑http:// charitychinese.com,佛,佛教,佛教音乐,经书。你还可以通过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佛教资讯,众善联盟欢迎你的加入。同时你也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来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平台。